星期四, 8月 09, 2007

恐懼之邦【天才型作家小說巡禮】






@作者照片引用~http://pr.caltech.edu/periodicals/336/articles/Volume%202/12-05-02/crichton.html
@書封面引用參考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1792
@影片引用YouTube~Beauty in the Breakdown

  「真正的恐懼,來自於無知」閱讀恐懼,或許可以稍解心中對無知的好奇。身歷其境的感覺,恐怕真叫人震撼的不只是這些看似壯觀但想像無限的畫面;可能下一秒在危機尚未解除前,一切最糟糕的情況,即將一觸即發。對比之下,在現實世界裡的奇景,有可能足以致命。在未明的事物裡頭,可能危險性不高,但在肉眼辨視之下,危機就會帶出毀滅性的力量,吞噬人類不堪負荷的心跳。根據資料顯示,只有在發生頻率累積過高之後,這危機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危機需要解除,牽扯出一堆不為人知的秘辛,這當中有既得利益者受到波及,只能使出惡劣的手段進行鏟除敵人的行動。「計中計」是我對此書開始的觀感,也有了往下閱讀的興趣。

  世上各式各樣的人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透過複雜的人際網絡生態可以進一步瞭解由人主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運作?即便是交易,也能看出部份端倪;在科技卓越的現代,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人小物可能是大事件裡的一個小小齒輪,只要持續轉動,就不能阻止該要發生的事。組織性極強的人類社會裡,講求的是責任歸屬,十分明確;在公司體制下必須團隊合作,還有權利操作等細節都在這其中,好似精密的儀器,不容半點疏失。單打獨鬥的時代不符合潮流,也容易在競爭中慘遭淘汰──生存的法則既殘酷又實際,人們的群體意識逐向一種化整為零的方向:力量集中了,幾乎無事不成。唯獨運氣不受控,那在人類可理解之外,逍遙了多年:在人類的文明演變以前就已經存在,有自己的意識,難以捉摸,就跟天氣一樣。人們能做的就只有預測,卻無法掌控。

  環境的變化太大,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一個藍色的耀眼星球,不停旋轉,晝夜交替著。天有不測風雲,在人類經常有脫序以外言行表現時,就不難體會為什麼會有一連串的陰謀被揭發,然而這過程是用人命換來的。絕對的驚險,也絕對駭人聽聞。

  而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人類開始覺醒這生於斯長於斯的可愛星球是否會因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陷入危機?當破壞無處不在,你有可能是受害者,也同是加害者,讓這個本來就多變的生態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愈是符合人類利益之事就愈與理想相違背,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必為逆向操作,就算犧牲他人也在所不惜,而真相只能被掩蓋在不起眼的現象裡,慢慢從危機的底層浮現上來,讓人感受到莫名的威脅。

  在群體意識下的國家裡,有些聲音的確不容忽視,但也因著過度在意,變成一種刻意的手段:試圖讓某些可能潛在的危機在言論的壓力下產生影響,造成許多人隨之附和(使人恐慌)到底有真相為何?恐怕不是人人都願意放下主觀意識, 用較為務實的態度介入──「預期心理」可以帶來多大的力量,在人人自危的環境裡,容易掀起滔天巨浪,撲向天生就易受左右人們的心理。我們有理由害怕災難,卻沒必要讓「無知」繼續讓我們掉以輕心,好杞人憂天。 

  「追根究柢」是人們反射性動作,背後的動機才是關鍵。從一個自然現象轉而從犯罪案件中扯出不為人知的秘辛,或許是這小說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同時看出作者心思之縝密,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證明了作者實力有多驚人──看在讀者眼裡,這是不可多得好的好作品;至少不會沉悶,處處充滿驚喜。相對也讓我對於外國人學習的精神深感敬佩。

  我在想,人類長期開法腦力的結果是讓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相對也使得對特殊事件看法有了分歧;看法因人而異──若變化一直存在,那麼潛在的危機未必就真的會發生,只不過那是變化中的一部份。人總想將凡事量化,然後歸納整理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長此以往我們可以見到的是人類做到了過去根本就無法跨越的瓶頸,也更依賴自我感官;不在我們理解的範圍內就斥為無稽!?

  證據會說話,那找不到證據又該如何?說不定那是另一形態的存在,只不過不能以人類的理性觸及。就像是一道上鎖的門,得有適合的鎖鑰才能開起。挑戰未知到底是否為人的優點抑或劣根性,科學畢竟有它的時效性,隨時都有被推翻的可能。迎接多變的潮流的方法:以不變應萬變,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