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8, 2006
遇見幾米與我的寫作之路(評論)
多年前因為有在特定時間逛書店的習慣,所以就被幾本的繪本所吸引。一開始我以為是外國繪本作家,後來才知道在台灣有這麼優秀的繪本作家。在聯合電子報第175期『青春畫報』中,有篇記者訪談幾米的文章,發現幾米的另一面。
他提到自己的繪畫的經歷時,我突然有種被雷打到的震撼。
「機會」是他習畫的第一步。當時他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很會畫畫的人,只不過經過無數次規律的練習,才從不會畫到發現自己的天份,這中間他是下過苦功的;沒有人天生就會做某事──若不是經由時間的啟發,想從中走出一條路,其實很難。
任何從事創意產業的一份子,都得有屬於自己創作時的「節奏感」。循序漸進式的,慢慢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專業,這都需時間還有堅持,這跟產婦生子的過程極為相似;哪有孩子在一受孕就馬上生出?還不得按步就班,要有什麼樣的結果,就得廣泛涉獵跟生活相關的一切知識,就算跟自己從事的工作無關也行, 但就不是與生活脫節。簡言之:生活是一切創意的源頭。
我也認為創意能具體展現的時刻在於專注,沒有這個,創意無法落實。靠創意維生的幾米,是在用時間換取金錢的方式揣摩自己的畫技,加上生活裡的薰陶, 他不放過每一個閃光即逝的機會,積極於繪畫中展現──無論美醜,讓創作無侷限是他最大的動力,當然他也喜歡畫畫,自然不是問題。就算中間碰上了創作瓶頸,依然繼續從事,不受影響。
創意這東西教不來。只有自己去用一種自己能夠的方式去表現,別人怎麼畫, 那是別人生活的感受,無從模仿;把生活帶進創作就是一種獨特的創造,就很有看頭!
喜歡跟認真你怎麼看?兩者間互為因果,幾米如此認定這之間的關係。喜歡就像是時間的催化劑;沒有正確的態度,如何有好的作品呈現,自己心裡最清楚了。
有一點就是生活是文化的基底,沒有這個同樣無法成形、茁壯。為什麼在國外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口如此之多?原因就在於,他們隨時隨地都能與創意接軌,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藝術不再是難以入門的領域。各種領域的展覽, 你隨時想看都可以成行,不必受限,眼光就會與眾不同。對美的概念也會有更寬廣的角度,而非只集中於死板、僵化的一隅。
總歸一句:創意需要累積,沒有速成的途徑。
台灣需要更多像幾米這樣的創意人,就在於環境給不給這樣的機會?
★相關網址:http://www.jimmyspa.com/
★影片引用繪本作家(幾米)的作品之一《微笑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