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7, 2007

2006四大天王(The Heavenly Kings)【影評】



  這是幾部少數我會看的香港電影之一。實驗性極強;但誰規定拍電影就得按照某種既定的模式──四個從香港來的男明星轉型成為歌手,有點像是寫真,又像是紀錄片,中間還穿插類似動畫的場景表達四人當下的心境。 
  一佰萬港幣的預算可以打造出什麼樣的歌手?完全沒有音樂背景之下,讓這四人吃盡了苦頭;特別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中發展,會不會一蹶不振,還是另有出路,電影中可以看出端倪。 
  由「吳彥祖」執導的片子,不必太嚴格,只要肯嘗試,其實身為專業演員都該多做嘗試;同樣工作做久了,還是會產生倦怠。演員也是人,當然也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在偶像崇拜的氛圍下,有些很有想法的藝人,多半礙於現實面不得不做些妥協──不像自己的藝人,卻能在市場上大鳴大放。反倒是太有個人主義色彩的藝人,有志難伸。
  在我看來這吳彥祖想要表達的東西,企圖很明顯,藉由另外三名團體成員的合作之下,想把對演藝圈的部份真實縮影搬上影幕,或多或少觀眾都能看出明星自出道至走紅的過程,那些必經的掙扎與困惑。 
  面對演藝圈這部龐大又複雜的娛樂機器,現實往往主宰一切,就算你有志投入,還不一定能實現;其運作機制觀眾當然不瞭解,真正從事者,才能娓娓道出其中的甘苦。
  從一開始的輕鬆切入,慢慢的,眼尖的你可以看見許多藝人侃侃而談,對於娛樂媒體的觀感。這些受訪藝人都各有專長,重點是如何在專業之外,聽見真實的聲音,或許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如重新教育觀眾如何欣賞這些每天在電視媒體裡經常出現的人物,給予正確的支持。
  美式的拍法,很生活化。在看完四位帥哥精湛又搞笑的演出後,你應該瞭解對明星能有新的看法,不管你是哪一位偶像的死忠影迷或歌迷,別再像個一群被洗腦的動物,只能接受,而不懂得選擇,那就太沒意思了。
  「天王」的封號是一種廣告手法,能很快地製造話題,引起關注,達到宣傳的效果。這也說明了娛樂事業想要突飛猛進,靠的不一定是實力,而是抓住觀眾的心,管你是三頭六臂,市場反應出來的不是你是誰,而是在創意與市場間找到平損點,自然能扶搖直上,嘗到走紅的滋味。 
  當明星,受人肯定可以助長自信;沒有自覺的人,恐怕難在這行業生存。好笑的是,許多似是而非的想法在這行業裡竟然是被成立的?!你無法預知明天自己是否還能站在人氣的巔峰,所以……你知道的,紅不紅就變得很重要。
  如果我是導演的話,我肯定會把這部片命名為「娛樂現形記」會更恰當;不過沒有話題性──看吧,導演還真不是普通的難當,更難的居然有人立志當藝人(不怕被幻想破滅)那需要的不只是要又極強的抗壓性,還需要一位心理醫生,定時去看診,免得落得精神崩潰的下場。 
  歌手速成,被市場消化的速度也快,汰舊換新是必然,也突顯了身為藝人的不安全感。吳念祖的拍片手法既反諷,又無奈,比稀有動物被不肖商人割去毛皮賣錢更……怎麼說?更加,令人惱火! 
  至今,這四名香港藝人仍以演員的身份出現,陸續參與電影演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明白自己該放在那一個位置?!相信會有更多的驚人之舉,讓影迷可以見識到一位特立獨行的導演(吳彥祖應該是目前最具「明星氣質」的導演)相信觀眾會為他的勇氣喝采。
  怎麼看到最後一幕,心情還是很沉重……。
  想笑,卻笑不出來──這是實話。我只能說這是部很有人味的電影,不信的話你去看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啦。電影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相關產業的興衰史會用「時間」告訴你,如果你關心的話。
★電影海報引用:http://www.truemovie.com/2006moviedata/HeavenlyK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