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16, 2007

當個稱職的子女【親子】



  這種事說來就很自大,實現的可能大更是微乎其微。因為父母親要求子女的事不會變少,相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愈來愈高,高到子女無法承受為止。從子女的眼光看父母,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我怎麼做,都不得他們誇讚? 

  過於嚴苛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時,會不斷提高要求;子女以為這是壓力?然而大部份的父母,都覺得讓子女承擔責任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面對壓力開始。抗壓性愈強的子女就代表著愈能在人生中功成名就;或許,我們該換個角度,從子女自身的問題切入,可能會有更驚人的發現?!

  就拿我的例子來說,我父母對我從小到大的表現,總是面有難色──「比較」是父母憂心子女未來的主要原因。很少拿過第一名,更直接一點說,我的成績連二十名內都談不上;基本上,我曾是個不愛學習和找不到學習訣竅的小孩。剛好那段是對自我價值認同極為迫切的青少年時期,外在環境的壓迫下讓我不禁要懷疑自己的智商,或者對未來感到絕望。

  學校理應是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但很現實的是沒有高分就很難被師長認同, 所以逃避加上情緒,往往自己就變得很沉默寡言。人際關係出了問題,自然對於學習這件事就更加排斥了。在家中變成一個不懂得體恤父母的壞小孩,這樣的標籤,真是極大的傷害。

  身為子女的我們,常常會透過父母的眼光去評價自己,也不知道正不正確? 可是被否定的感覺不是很好受,所以與父母間的關係就隔了一道厚實的牆。心中有一大堆苦水要吐,可是對象絕對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外面結交時的幾位密友。是非對當時我來說,根本不是重點。只要有人認同我、接納我,我就會覺得很受敬重;如果這時候走上歧途也不無可能,因為同儕的影響力遠遠大過家中的父母。  

  你是否覺得父母只會說教,而非真正的關心自己呢?父母的心聲,子女很少聽聞,倒是會被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評價而大受影響,感受不到愛,就會做出難以預料的傻事,企圖引人注意,這是一般時下青少年常做的事。  

  想要父母尊重自己,並且傾聽自己,最好的方式,不見得是爭執或者逃避;積極的態度,可以讓父母有機會深入瞭解自己的想法。怎做呢?很簡單:增加相處的機會,儘量找時間多談天,沒有時間,就搶時間。對於時間的概念,親子間都有落差;如果不想跟嘮叨的父母共處一室,那就讓他們看見我在想什麼?!將想法具體化,需要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進行,才有進展。 

  在成年前,子女都希望自己是最出色的,可是在實際面上,難免有挫敗與迷惘,這不該是阻礙學習的理由;不管學習的表現為何?「進步」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天才的事,我們不做──面對得失,親子需要共同面對,而非把問題丟給某方,自生自滅,那只會擴大問題的嚴重性。

  瞭解父母眼中對自己的期待與子女心中自我的定位無不關係,兩者若能做緊密的結合,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盼望和前景。 

  每個人只能選擇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至於旁人,我們多多鼓勵和支持才是良策。做子女的,第一要務就是讓生育我們的父母快樂,並以自己為榮;或許,這挑戰難度有點高,但這也步入成年社會後最基本的功課。如果連瞭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夠積極,如何去解決人際關係裡的更複雜糾結的問題呢?

  考試的最高分是滿分;但人生的最高分,就是不斷的突破,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放大視野?從家庭走入社會,不是只要求滿分;有時候,分數並不能解決萬事。而是善用每分每秒讓拉近關係,減少敵意,就會為我們的人生加分。    

  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父母,別讓經驗白白流失…… 
★影片引用自(Loney, Dear)所唱曲子名為『I am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