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2, 2007
不乖,就不要你了?【親子】
管教孩子的方式,因人而異。孩子頑皮時最無法無天了,任憑大人如何叫喚, 彷彿沒長耳朵似的,如同一隻放出籠的猴崽子,把家裡鬧得天翻地覆,這時做家長的如何能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話?口氣當然很不好,說的話也就很難聽了。什麼你不是我生的、你怎麼這麼壞之類的話,聽來就像一口暗器,射中孩子單純的心理不說,還會造成永遠無法抹滅的傷害。
孩子的心就跟一口深井,需要家長每天定時的澆灌,當愛不夠孩子用時,他們自然要情緒激動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可否想過:孩子除了需要父母之外,他們還需要什麼來瞭解這個才認識不久的世界?各種資訊的傳遞,對孩子來說,不啻是一種負擔。為要消化肉眼觀察和用手碰觸的事物,孩子得用十足的力氣才能應付,不然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為什麼「學齡前的孩子」依賴父母的情況特別深,那是因為他們很明白自己需要幫助?!透過最信任的人,就能解開心中的困惑,所以孩子哭鬧,不是沒道理的;情緒的表達很直接,也是最初跟大人建立互動關係的基礎。一旦開始學會語言溝通時,情緒派上用場的機會也就相對減少許多。
認同孩子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替孩子打分數。家長心理確實有一套標準,但說穿了,這標準並不能幫助孩子;唯一的是讓你好能控制孩子的言行符合你的期待而已。殊不知孩子卻是痛苦──迎合你──漸漸的就不再學習;凡事以大人為主,這樣的孩子,你說將來可有繼續發展潛能的機會?
難道就讓孩子予取予求、毫無分寸,話也不能這麼說。管孩子之前,先愛孩子,讓愛變成行動,轉化為生活的準則。比方說:當孩子又開始耍脾氣時,讓他知道家長非常關心他,並與他一同對有興趣的事物一起探討。透過大人的言語輔助,孩子會慢慢從瞭解中知道哪些事做了,可以更拉近關係,而哪些會造成傷害與不睦──大人有權表達情緒,小孩同樣也是。要明白「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來源,要孩子沒有好奇心,那是不可能的事。
愛本來就費神又費時,一次不用給的太多,免得父母也深感疲乏不支──如生活作息本與孩子不同調,那也會致使父母對孩子漸失耐性,無形中拉開親子間本該親密的關係,形同陌路。孩子只把父母當成「玩伴」,如果你只想以威權駕馭孩子,那你恐怕失去更多。
別用同一張嘴愛孩子,又罵孩子,這不是身父母該有的態度。確立標準之事, 先從鼓勵孩子多做些可以得到更多愛的事:親吻、擁抱以及陪伴。肢體的碰觸最能讓愛傳達,玩具只是輔助。花大把鈔票讓孩子享受物質生活,是個懶惰的作法。 孩子終有玩膩的時候,他們玩樂的動機與目的,只在於自己仍然被愛,是父母心中那塊最割捨不下的寶貝;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請別再對孩子大呼小叫。愛只要一個表情和動作,孩子的感應你會是第一個就知道,而非衝突。
★影片引用自(Regina Spektor)所唱曲子名為『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