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片名~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又是一部讓我看了三四次才看懂的電影,不過這對一個已經成年但缺乏想像力的影迷來說算是不錯的體驗了,宛如進入了時光遂道,讓我再年輕一次。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電影情節高潮迭起,比起《哈利波特》絲毫不遜色,層次感多變,久盯著電影螢幕也不覺累;只不過當中許多過於灰色的場景與過度早熟又或是幽默風趣的對白,恐怕對孩子來說會很吃力,大概每看幾分鐘就需要大人在一旁解說劇情,必要時需要簡單扼要說明每個角色出場時的來龍去脈;但自改編童書的電影,應該更為精簡,可以說掌握了該部作品的重要元素,仍值得一看!
三個被迫繼承龐大遺產的孤兒,又各自擁有特殊才能,面對寄養於親戚家中的諸多妙事橫生; 如果不那麼悲慘的話,以勇氣、機智,還有信任來探討此電影,不失為上乘之作。孩子都需要榜樣,這電影的另類風格足以撼動每位觀眾的心,哪怕只是觸動幾秒都會激起無比浪花。
特效與鮮明的角色都是這類電影成功的要件,缺一不可!我比較鼓勵大家在欣賞的同時不必將它與其他同類型的電影做評比,更期待的是將「孤兒受苦之旅」當成是另一種體驗生命的奇幻冒險;儘管你可能還是會用比較心態面對,但這相對也失去單純看電影的樂趣。導演以三個幼年就失去親情的子女的眼光,看待人間的冷情冷緩;換言之,孩子的內心世界,不一定只有黑白兩色,有的甚至是經由經歷調合而成的色彩,有令人驚豔之感。世俗的醜陋之中仍有完美的歸屬值得期待;邪惡不能被操弄,被愚弄的反而是那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成人。
在澄澈的眼眸裡,可以被一時的悲傷的矇蔽,卻不必然會永遠被失去佔據;如果孩子從小就受父母以愛澆灌,再大的波折與困窘,都能找到轉機。我也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西方世界的童書總是帶著溫馨與現實相較激盪,以為孩子的心思可能無法承受?其實,只要给予原則性的教導, 讓孩子自己去明辨是非,失望也能從中得生,油然升起一股正面的影響力,帶領自己走向更光明的人生;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童書的好處就在於能幫助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納為能力的一部份,自主與獨立的天分就能被激發出來,善用自己的一分力量去改變這個浮華的世界。
懸疑、偵探、恐怖,不斷在電影中交錯,讓人寸步不離。我看到的較為特別之處:一場看似騙局的情節,到最後依然不肯放過一絲線索,使得已經到了終點的旅程又再度被開啟:殘敗的環境或許是導演讓家的主題一再四分五裂的戲劇效果,不過也更加強了對家的概念。沒有人可以不想家的、沒有人可以因為命運乖舛,而卻忘家的存在與價值。家是關係的源頭,並不意謂著無家可歸,就無能夢想家的可能。換句話說,因為夢想會使家更為完整,歷險只是其中的一環;說服人總以家為後盾,努力前往生涯中不可必免的挑戰,這樣家才能因你而堅固;形式上的轉變不比你心中的家更為牢靠──明白家的價值,勝過千萬。
不幸的是人從不滿足於擁有家人相互支持與愛,那才令人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