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9, 2007

笨的好!【親子會社】



@影片引用自YouTube~Sor study in B minor, played by Julian Bream
@照片引用自Flickr~http://www.flickr.com/photos/luizfonseca/444842695/
  以前不懂「學習」這件事,所以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接受師長所認為「好的方式」來學習,結果成績是一大糊塗。(到底是誰的錯?)在班上我永遠是吊車尾,就算老師因材施教,發給每一位到台上領取各科考卷的同學時,不時給予鼓勵還有實質的獎品(文具為大宗)但依然讓我覺得很受挫,甚至覺得是學習害了我──讓我無法跟其他名列前茅的同學一樣接受掌聲,感覺是被邊緣化了;因為我的成績不夠好,不夠好到可以被人說是「聰明」;相反的,因「難看的分數」被貼上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標籤。

  「學習原來可以自己創造的」生活被現實與別人的期望被切割成好幾等分,自己獨有的那一分,只有靠自己去爭取。活在深受歧視的眼光底下,子女唯一能做的是找到自己渴望學習的事物,然後努力尋求突破。你一定很難想像在環境都要把你塑造成跟別人一樣的聰明時 往往被被忽略的是孩子身上特殊的才幹。像我對音樂就能無師自通,藉著參與學校的合唱團幫助我擺脫課業學上的諸多壓力和困擾,其實在小小的學校裡人際關係之複雜大人根本就難以想像;同儕間的相處,會因你在師長眼中的評價以及你的成績排名而大受影響。換言之,愈笨的人,同樣人緣就愈差──因為大家都有一種不願說破的迷思:跟笨的人在一起久了就會變笨!?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叫做人際關係,只知道自己不但要應付學習上各種挫敗,學會如何自我安慰,並且設法融入團體,天天上學就變得異常辛苦。

  在台灣在學校上課,成敗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背負著太多人的期待。 學習的觀點與環境都太過窄小,無法讓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學習開發自己專屬的天分;那些總是拿第一名的學生,深諳如何在成績上奪得漂亮的分數,但也逐漸將自己原本的優勢給失去,變得很會唸書,一旦到國外去再深造才發現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根本不值一提:缺乏競爭力,創造力就更不用說了,可能比幼童還不如。為什麼在台灣苦讀的學生到國外還要再學習,沒想到過去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學習模式(被刻意塑造)到了國外全被打破,得重新開始。不能凡事以分數論輸贏, 否則這將阻礙學習。

  給子女最好的學習,不一定要砸大錢。就面對生活與隨時調整價值觀同時並進,才能讓態度成為學習最好的動力;為了別人而學,就算學成也無法活用;為自己而學,就能創造無限可能。到現在我還能透過音樂幫我解決不了工作上的難題,多虧我當時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偏好──興趣不一定能幫自己賺大錢,卻能在深根學習的潛力。知道如何施力,可以讓力量發揮得恰到好處,感謝當時那些罵我笨的師長,當個「獨一無二的笨蛋」,才能無可取代。

  卡這沒人要的位置,意外成為我人生的一大助力。 

詩篇第一百二十四篇第二十四節: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