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13, 2007

GO HOME【親子圖】




@照片引用自Flickr~http://www.flickr.com/photos/prozac74/282778811/
@影片引用自YouTube~my special child
@新聞原始出處~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96673
  又有青少年因受不了課業壓力選擇自殺,這為時已晚的發現再也喚不回青春的生命,同樣受苦的還有讓過世子女飲恨的父母,到底是誰殺了孩子,父母責無旁貸?!為了不讓輸在人生的起跑線,幾乎在學齡前就開始給子女過多的學習壓力──花錢是老大──子女就得默默承受讀書中必須面對的各種殘酷的試驗, 這跟趕鴨子上架有何不同?未成年的子女是否父母就該剝奪學習的選擇權,書固然要唸,但要唸得好,父母扮演的角色絕非黑臉,而是如何陪伴與激勵子女學習的興趣。

  子女也是人(非機器)除了唸書之外,也同樣需要生活的調劑──促成這名青少年自殺的主因,出於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有偏差,打罵最快,也容易打碎子女對父母的信任。很多父母都說不打不成器,真是這樣嗎?要想想,打掉親子間的關係,值得嗎?在學校緊迫盯人的學習,壓力就已經夠大了,回到家還要面對父母事不關己近乎變態的打罵,身在這樣處境的孩子能不崩潰嗎?子女在校學習不彰,需要改進的部分很多,不是只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子女自己承受──「什麼你為什麼這麼不用功啦」「你怎麼那麼不上進啦」「你這輩子完蛋了沒前途了」所有負面的言語批評都不宜在子女面前說(落井下石的作法,只會讓事情更加棘手)。成績不好事小,傷了子女的自尊心,如何再讓他們拾起自信面對課業?

  愛子女,就先從不說惡言開始!父母是子女效法的榜樣,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子女是世上最棒的,他們肯定要拒絕學習,以更加激烈的手段來回應父母不當的言行管教。(別以為生養子女,就有權責打子女──說,要言之有理,就不該出口成髒抑或出手傷人,特別是自己的親人)我非常不贊同父母只想偷懶以打罵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那是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可怕陰影,怎麼會父母忍心這麼做,實在難以理解!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摘錄聖經.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優秀的子女,他們的未來依舊充滿變數──學習本身沒有不對,若能以愛為動力,那麼學習時就更得心應手;因為有旁人的支持與鼓勵,子女怎會不成才?最怕的是父母連傾聽的義務未盡,只想速成,子女哪吃得消?成長只有一次,錯過機會難再,子女的「人格養成」比起分數高低要來得重要太多了;沒有樂觀的心態,如何面對生活,說子女抗壓度太低,是否曾給子女面對壓力時如何調適的機會與環境,如果沒有經過相當的練習,大氣難成。光看分數,如何看出子女今後成就的高低──出於名校又如何──生命是自己的,學校無法教會子女的實在多到難以想像,沒有父母從旁協助與提醒,他們可能誤以為人生就是由可笑的分數所構成,沒有創造力,也無能力為自己的人生決定,教育豈不白忙一場?

  學校提供的有限;父母該要瞭解愛子女需要有行動,若無法排除對子女的偏見,自殺事件只會愈來愈頻繁,至終子女要的不多:愛,只需簡單的言語傳遞或者一個擁抱,許多父母都做不到,這才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能早點回家,哪個孩子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