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2, 2007

爸媽,我可不可以做自己?【親子圖】



@影片引用自YouTube~張惠妹愛是唯一
@照片引用自flickr~http://www.flickr.com/photos/acam/521261472/
  成長既抽象又模糊,直到自己開始步入社會後才真實體會到「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好好過;如果賺錢是唯一的志向,那麼失去的,恐怕難以估計。從小父母都喜歡灌輸子女這樣的觀念:「不好好讀書,就去做乞丐好了。」間接認定只有「讀書這件事」是子女唯一的前途,目的在使之畏懼以達到父母心中的期望──我必須重申:受教育絕對是件好事,也應該多多鼓勵子女,啟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但啟蒙的方式,可以更靈活。

  人一出生就開始會懂得替自己做決定,包括食衣住行,就算是襁褓中的嬰孩,也知道該喝多少奶就夠了──因為會打飽嗝──學習是需要累積的;在這之前,我常覺得父母不是給子女太多的選擇,就是只給一種,導致子女無所適從;照單全收的教育方式,早不合時宜。壓力一旦承受過重,對身心都是傷害。學習在父母看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手段,對子女而言,學習又是怎樣的看法?很多父母都懶得問,也不願理會。

  教育本身就是問題。在問題中尋找答案,才能助人思索,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目的既是脫離文盲與生發智慧,當然「用對方法」就很重要。子女對玩樂通常很在行,因為總是能玩出一套哲學,滿足的表情全寫在臉上;讀書也能像玩樂那樣,愈玩愈聰明嗎?

  玩從來不需要理由,因為需要藉此進入另一種邏輯的世界,答案就在過程中。有些孩子天生就很會玩,練習在不自覺中衍生出方法,可以持續不間斷,就有可能是好方法;換句話說,書要讀得有趣,找著持之以恆的方法就是關鍵!愈讀就愈有成就感,成績自然會好,哪還需要父母打罵伺候!

  拿手的事物,便能一手掌握,完全不用多費力氣;講到順其自然,父母最怕,子女表現則是愈平常心,結果當然也能超出預期,十之八九。老師和學校可能很優秀,不過,對子女來說那未必是成功的跳板;反過來說,有可能扼殺子女的天才。進步是隨時隨地的;瞭解自己的優缺特質,可能更快取得平衡,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才能脫穎而出。

  迷信名校名師,請父母適可而止;如果教育也如此不講就科學,那麼教育必適得其反。每個孩子都有不及之處,從中加以調教,減少時間上的浪費,有效率的學習,只求質不求量,那麼學習就不必再碰運氣。「勤能補拙」這話還真管用。

  子女學習專注的時間有限:善用這時間,集中練習即可。智商高低不一定有用;分數只能幫助子女找出學習評量的分佈,藉此以利改進而已。優秀的子女背後父母功不可沒,最大的成就是幫助子女找到自己在未來的定位,卡位就不必了。 未知就等於是變化,有誰能鐵口直斷一個人的一生?

  我也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在失敗裡找到自己,至少每位天才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別人也搶不過你,那件事鐵定值得花時間耕耘。

詩篇第八十一篇第十節:
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