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封面與作者簡介參考網址~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query_cart_default.asp
@作者照片引用~同上
@影片引用自YouTube
對於作家若存有想像,那麼這本「自傳」應該可以替讀者提出合理的解釋──作家到底是什麼?因為書的頁數相當驚人,如果你不是那種可以待上一天都只做一件事的人,可就不要輕易嘗試!來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她到底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她的人生為作家生涯寫下了什麼──我很想知道。想到非買下她的書不可、想到可能必須中途拋下其他事專心閱讀她的生平,所以我克服了對時間的恐懼,有幸可以在文字裡慢慢將她的過往在我僅知的領域內做些整理(讀者是國王嘛,有權判作家生死,即便如此,自由卻不是國王的職權所在,而是作家的心路歷程)也等於是在對疑似步入創作之路的自己投石問路,或許別有洞天, 也或許只是一個奇想……。
原來艱困的上一代婚姻關係裡除了愛情易於擁有之外,生活變得異常艱辛, 就像難懂的文字橫豎都是同樣的意思;跨越之後的,又是一長串點滴在心頭的日子,所以寄託就成了她唯一能施展的才能,也可說天命難違:企圖從領會知識到掌握自己的人生,顯然那又是另一番際遇,非苦難不能呈現。書中披露的非是名人秘辛,少了辛辣鹹溼,多了一股異鄉故人的味道,孤獨的反叛,在疏離與選擇間,文字給最正面的答案,也將最隱匿的過往轉入文中,是故事也人生,並無折損。起碼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可以一吐怨氣,作家就是有這等本事,不動聲色, 也殺紅了眼:以筆為式,出入無人之境。
美麗的女人通常拙於表達幸福感,責任會把女人的任性置之不顧,甚至施予酷刑;青春拖累之下,美麗只存殘酷,還有出於道德的責罰將之推入深淵。讀她也像是在讀中國另一位女作家張愛玲,兩者各有千秋。殖民地文化的生活是可以培育出極有風格的作家,那些個無可替代的經歷都流進了她的心裡聚沙成塔,其中付出的代價卻是以異鄉人之姿遊走他鄉──沒有歸屬──除了熱帶的風,還有不是她所決定的環境。白色人種的優越性一度使她脫離了現實與貧困,事實上不然;少數人的政治遊戲竟決定了每個人的未來,就因落後與外來勢力的壓迫,這些與世無爭的人民只能順從,而她身在其中帶著法國人的血統活著,忍受來自母親或者父親雙重的哀傷與苦悶就在豔陽下交替,重建屬於她自己的夢,感受是份外強烈:近似慾望,也與折磨無異了。
奇蹟也在此刻降臨,算是補償,也讓背負沉重過去創傷與未知驚懼和等待的她有了繼續前行的可能──外面的世界不再與她有所牽扯;面對親人離世,孱弱的心靈已百病不侵,在她直接面對的同時,糾纏不清的依舊是她憶及母親生前的身影,特別是在異國生活的那些年。寫作使她脫胎換骨,宛如新生,是生命中不滅之源,照亮她漆黑的世界。
不幸讓一個女人美貌盡失,像一尊活在地獄的偶像,受不幸之人的膜拜;而地獄存在的理由,不外乎是讓人獨有身體和靈魂,在孤獨裡安枕,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