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引用自YouTube
@照片引用自Flickr
不快樂是誰造成的?在懵懂的年紀,快樂大概可以從幾個特定的節日取得。 像是生日、新年,還有聖誕節;情人節不在此限。
生日那一天,父母的關注暫時由工作轉移至我身上,而且還有入口即化的蛋糕慶生,這樣的日子很珍貴。一年才這麼一次,當然值得期待;除非,父母根本就不指望你的出世,否則通常面對這一天的到來,多少都帶著驚喜以及一份意義深遠的禮物──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新年有壓歲錢可拿,但要全數交還給母親,這樣的安排不能說不悅,只是有錢可花的日子,對我而言是提早面對現實問題:小孩不事生產是事實,但父母親卻為了子女的教育費和各樣開銷,整日愁眉不展,就能略知生養子女是個極重的負擔,淪為父母爭執的導火線,當時自己年紀還小,實在不能瞭解金錢所帶來的困擾如此之深。偏偏自己又是多病的體質,窮人哪有生病的權利,頂多打打預防針,到藥房買點成藥服用即可。哪能再多花一毛錢,生活的現實給的壓力不少,所以新年也等於是把自己僅有的壓歲錢擺上,多少有點補償的心理作用。這可以從母親收到紅包時的臉上難得一見的笑容得知,眼裡起霧,那同樣感染到我。
聖誕節沒別的,就是期待童話裡的聖誕老公公可以半夜偷偷潛入我家租屋處,丟下一大袋禮物,直到有人戳破了這個謊言:世上沒有聖誕老公公這回事,祂能做的不及我父母親為了答應帶我出遊,選擇例假日,以實際行動允諾我的渴望,比起不切實際的幻想要來得有用多了,但也抹煞了童年時期該有的單純與天真;早熟之下,任何非分之想都變成罪惡,連提都覺得愚蠢。
可不快樂的日子還是佔了大半,原來快樂是有人能懂自己,並且是無怨無悔的陪伴,這點就連貼近身邊的家人都不見得能做到;所以就從「自我調適」做起, 這點在我年幼時就已經學會了,比預期的時間還要提早許多年。對我來說,獨立是福不是禍?!能夠克服許多不快樂的時光,那是絕對必要的訓練:學會打理生活,嘗試在旁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懂得自娛,並且努力不懈,找到適合方向。太早面對打擊與失敗,也像是有節奏的言語,輕拍我手,在擊掌的同時,也能哼唱出輕快的曲調,不覺難堪;反而是更多的歡樂,這點無須假借他人之手便可獨自完成。
強大的內在力量要從學會閱讀說起,當能順利融入時間,改以凝神隨著書中的情境起伏,與之交流。一些過時早該淘汰布新的價值即刻被建立,如一座城堡, 可以鞏固自我原始的感召,出於夢想抑或對未知的掌握,能夠即早立定;受教育也有此功效,不過被動,成效不彰。神遊文字所造之世界,未曾有過破綻,結果是將扭曲的事實還原,也把扯謊的各種藉口一概攻破,光是這點就值得細細品味。沉靜的氣息緩緩吐納,醍醐灌頂,在很大程度上,我是受益人。相對的,盲從是一堵牆,再用滿是情感的身軀撞擊,恐怕也因力竭而昏厥,迷惘之下我成了最受寵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