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書名~The Book Thief
@書封面引用~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9866
@影片引用YouTube~Moon River
@作者照片引用~http://perthfestival.com.au/index.cfm?go=events.view&Category=regional&Event=markuszusak
生命裡有許多時候是被迫作出選擇,不管你願不願意?命運早已在路上等著你;若原地踏步,它自有辦法讓你移動──戰爭令人驚懼,也讓許多人死於非命。死神在作者筆下除了帶走靈魂,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觀看活人在死前的一切活動。(好奇似乎讓神死易於貼近人性,抑或同情的目光,細究人類面對生命的複雜心境;雖無法改變事實,不過也夠讓死神大開眼界!)
面對生離死別,創物主特別恩待人類,有其特殊的機制在必須活在當下時起動。孤單、自憐、沉默、感傷,都是一種情緒表達;作家鎖定在九歲女童身上:從她的眼睛裡看見了比戰爭更加驚人的事實。這也是我選擇閱讀該書的動機所在。天堂與地獄的分別在於生與死,被帶往寄養家庭接受未來的安排,女童自有解讀不幸的語言,在她大字不識一個之前,她本能地逃避與哭泣。作者似乎對於文字有著過於精準的眼光,不多說廢話,但也把日常瑣事,放在妥當的位置,讓它們自己開口說話;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能激起讀者往下閱讀的欲望,文字再如何不堪,也能從腐酸的氣味中找到生機,像在土裡轉化為養分,然後慢慢地長出新奇的植物,看著它們繼續長大,滿心期待。
世界並不像童年那般純真,充滿敵對與侵略──任何形式的。就因為理念不同,外在壓力造成的可怕意念,接著就是流血革命,那是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你無從選擇;現實會直接告訴你。(有些人僥倖活下來,但聽得很刺耳;有些人沒聽懂,結果就喪命了)你相信文化與膚色以及種族之間所造成的對立場面會引發多大的震撼,那是相互殘害的最佳例證,你沒有時間思考該如何做,反正總要面對。文字就在歷史的臉上濃妝豔抹,像極了小丑又或者是在夜裡的流鶯,沒有太多解釋可用;為了存活,任何事都值得嘗試。 痛苦的引線隨著時間的滴答聲,緩緩拉下,在裂縫處迂迴,很像殘破的衣料,一補再補。過早接受死神的安排時,就是把剩餘的時光當成賞賜,努力地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然後過下去。我不知道為什麼女童會不識字,又為何如此渴望?她的生命裡沒有知識的鑰匙,卻在門前排徊──或許在她的心裡必須寫下自己的感受,並且噬讀成性,才能真正理解「死亡」這幅巨著。帶著藝術家的獨特眼光。
死神無處不在,死亡是它呼出的氣息,也是外衣。可以隱身在各種環境裡;當有死亡開始發出信號時,它會看著這美味的饗宴,靜靜品嘗,讓你覺得它是位很重要的客人。(感謝死人的邀請)另一個活蹦亂跳的世界,人們會設法使用言語,甚至利用文字的特性,緩緩發出有意義的句子,一句接著一句,建構出意想不到的氣氛,像是蜘蛛結網那樣:保護與獵食同時進行,很奇妙的發明。使人能夠跨越無知,進到更文明的世界裡,可惜人類不懂得善用天賦,扭曲了它,讓它化身成為可怕的疾病。死就成了它鮮活的印記,在死人的身上發出惡臭。沒死的人也不見得幸運;不幸才正要開始。傾倒在各人生命裡的量杯,沿著刻度,注入毒液,再經時間稀釋過後,也許能夠大難不死,也未可知。 語言若無文字相助,那就只是一口荒廢的井,毫無用處。曾經是口深井:供水之用的井,同樣也在渴慕的人心裡種出了一片綠意。現在卻被戰爭給毀了。那些有能力支配這世界的人物,都像是被知識噎住,連呼吸都沒辦法通暢,只好假藉政治之名,進行改造;簡單說,就是改變世界──這是個大工程,拆毀與建造同時並行。
每個人都一生裡最念念不忘的事物,如果人也算是的話,那麼接觸時頻率會因著某種情境與巧合相互摩擦產生一股奇特的暖流在人與人之間輪替,那是很特別的經驗;某些情況下那確實難得一見,忘了彼此的敵對關係,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技巧或手段,只要開口說句話就行了。死神在書中出沒,靠著靈魂取暖,付予這無形的殺手更多的人性。太多人形容它的可怖,鮮少有人能以同情的筆觸寫下對死神的一切,就算不在歷史中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依然有其鮮明的風格。想知道人性在一場不該的戰爭中如何一敗塗地, 又如何反敗為勝,文字能告訴讀者的不多,故事卻能給你所不知道經歷。
想像一下血流成河的畫面流過你純真的想像,帶著邪惡,也在快速掠過的晝夜間晾乾,可能是戰後,也有可能是重生之後的一道濫觴,沿著羞恥與膽怯步行,躬著背,像極了竊賊。至於死神帶走亡魂這件事,除了義務之外,也還帶著部份執迷的成份──樂於工作也受累其中……。
故事之瘋狂,從一開始就已經悄悄降臨,震撼的力量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看得我直噴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