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4, 2007

凱文怎麼了?【2005年英國柑橘文學獎小說獎作品】






@書封面引用與參考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3883
@影片引用YouTube~Paul McCartney - Ebony and Ivory (Solo Version)
@作者照片引用~www.abc.net.au/tv/firsttuesday/s1751225.htm

  這書的封面一看就叫人愛不釋手,很特別的一本書。也隱藏著身為女人孕事的諸多內心掙扎,這段歷程看似遙遠,其實對每個婚後的女人來說不啻是種挑戰,而男人只是負責配合,讓女人的子宮裡的生命能夠順利著床,延續下一代。子女是母親一生中最大的牽絆,比起愛她共度一生的男人更要放不下。

  怎麼生小孩?你應該去問問婦產科醫生,再不就是到書店走一遭,把「性教育」拿出來溫習一遍;感情一旦有了著落,就意謂著未來將有不只一個人使女人分心──不過最困難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很多苦頭要吃。比方說,面對事業與婚姻的兩難,女人該如何取捨?男人以事業為重,這個毫無爭論;換作是女人,那麼社會的眼光會把女人列入不盡責的妻子或者母親。這個家必須要有人肯犧牲,就算拿自己好不容易闖蕩出的一番成就來抵,也是理所當然。對女人有欠公允,也讓兩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更顯失衡。

  女性自覺通常在職場裡找到,是所有女人開始想探索自我的初期,接著有許多事開始相互影響,致使女人必須專心一致,也是為什麼許多職場上的女強人為何要以精明能幹著稱?!因為她們別無選擇;在一面倒的情況下,能力不足與性別是劃上等號的──需要被認同的女性們,只有在愛情存在的時候可以退而求其次,否則有哪個女人會笨到不把自己的看家本領給使出來。美麗或許是種天賦,但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在伸展台上表現完美的肢體與夢幻般的微笑,迷倒眾生。短暫的美麗受不住歲月的摧殘,還有什麼可以永保如新?「實踐自我」這件事變得異常重要!

  書名很有趣。凱文是誰?我們甚至可以問,他是誰的小孩?誰又是他的母親?他的成長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必須寫成一本書來引人注意。家庭若是一個女人事業的起點,那麼生養子女的成敗,身為一位母親是否應付最大的責任?其中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做母親的,是靠想像支撐夢想,好讓孩子愈變愈好,真的是如此嗎?父親是物質生活主要的供給來源,而母親的角色似乎比金錢來得更吃重!孩子的需求可能大過男人賺錢的能力,所以母親可以補其中之不足;在情感上,子女的依賴大過金錢,最終需要透過親子關係來彌補可能的過失。

  我們經常認為女性很不切實際;在許多事上,容易被說服,也容易受傷──其實不然。當她們有了自我期許,在工作的表現上有驚人成就,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更加確定無誤。她們總是貼心地替「重要的人」著想,即便自己能力有限,也願意傾囊相授:母愛就是最直接的力證。       

  生孩子痛不痛?我是男人所以無法體會,那種撕裂幾乎從體內延伸到體外,血淚交織,你說能不痛嗎?但女人就是能夠忍受,為的是看見另一個小小生命在自己懷裡吸吮乳汁,一天天長大;那種喜悅是女人為何要生的原因之一。當然男人也有功勞:提供健康的精子,但這跟痛實在差了十萬八千里,不能相提並論;或許我這樣說是出於偏袒,也是實話──男人不能懷孕是事實,也是女人先天的優勢不是嗎?

  是母親,也曾是另一個母親的孩子。只有在角色互調時,才能把對愛的感受全然表明,並且是在極度恐慌的情形之下逼迫自己成長、變成熟,還有溫柔地面對一切陌生所帶來的各樣衝擊;女人的堅強是被調教出來的。

  凱文可以是一個人名,也可以是女人升格為母親之後的另一種人生體驗。能否順利通過考驗?在孩子的成長中或多或少可以作為參考。成功的母親值得驕傲,可是孩子出了問題,母親要做的絕非自責就能解決一切。很多情況是非愛不能解釋的,我以為凱文也同樣會反問:「媽,妳怎麼了?」
  
  困惑代表著思考。冒險之中,過程驚險,孩子的名字有一半是來自他對自我認知的程度多寡,能不能安然抵達終點,人無法盡知;未知就是眾多可能性的總和──母親所知不多,凱文又要如何知道他自己?

  我想,選擇會讓他找到想要的答案──沒有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