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18, 2007

女鼓手【美國推理小說精選賞】





@影片引用YouTbue~patrick wilson in Oklahoma
@書參考引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6250
@作者照片引用~www.nytimes.com/.../03/21/specials/lecarre.html
  這本書推理小說的頁數雖厚,我依然很期待閱讀時所帶出的驚喜;雖然作品優劣不能以「字數多寡」取勝,但總要試著讀讀看!這小說一開始給我有種閱讀「事件」發生的經過,而非單單只是讀小說。

  有人遇害,就有人行兇,這兩者關係不一定相關,但也讓整起事件比血腥與殘酷更多趣味,必須深究,且要改以全新觀點切入才能不受事件本身的影響而誤判了情勢。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已由武器進深一層以心理交戰;若僅以偶發的恐怖事件推論,那未免太過武斷,略顯粗糙與不切實際。基於「國家機密」有些事就不能開誠布公,而改採秘密進行調查的方式,看起來刺激又冒險;其實國家內部的秘密組織也早是公開的秘密,就看誰有這本事可以一舉殲滅。回顧歷史, 就能讓事態浮出檯面,讓真正的陰謀家不得再為所欲為,而那些無辜受害的民眾也才能入土為安。在特別動盪不安的時刻,指向猶太人與德國人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幾乎無解;即便時間已撫平了過去的傷痛,但記憶永遠都在。 它會不斷地必提起,在人們的腦海中重覆播放──也許是因著緣故,恐怖攻擊行動才有了被貫徹執行的意圖,隨處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戰場。

  一個未爆彈就在以色列這國家內,人心惶惶;始作俑者動機與目的就只有一個:引起社會關注,造成更多傷亡,就行了。能夠阻止惡徒匪類繼續猖狂下去的人,一群由國家訓練有素的組織出面介入調查,設法搜出在諸多線索下潛藏的可疑份子,然後一網打盡。養軍千日,用在一時這也是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而必須的深謀遠慮,這可一場殊死戰;不到最後,沒有人可以知曉結局?在男女平權的時代,參加者包括不少同好,有男有女;既然不能隨便拿出王牌,那就各憑本事: 運用心理與感官,以自身為誘餌引大魚上鉤,就是戰略中必經的一環。看似男歡女愛的場面,多了些許鬥智的意味,批判大會於焉展開。

  始於好幾個民族的悲劇,不能對外公開談論的隱密中,似乎有更多人是受不了「亡國」這樣的印記,會隨時帶著一群冤魂向自己索討剩下的革命情感;要嘛, 起來繼續未完的戰鬥,再不就是活在夢魘中,永不得甦醒過來。曾經遺失地土,如今追討已枉然,顧不得是否勢單力薄,也要盡全力在各地發聲,讓世人正視這個問題:中東國家中的一小塊歷史,卻牽動著許許多多人殘破的家園,遭人以非正義的手段瓜分,甚至血染這塊淨土。

  純淨的靈魂裡有多少是值得被公開內心的污穢與不堪,那可比一場信仰之戰,有過而無不及。政治是黑暗的,同樣也是種族意識的原兇,沒有太多道理可講──對錯變得很主觀──是多數與少數間永不平息的爭論,站在哪一邊都討不了好。探索之路變得瑣碎又無知;換言之,又有多少時刻自己是清醒的,足以辯證這貪婪又虛偽的世界底下那副嘴臉,如何運作?並且滿口仁義道德,卻說得避重就輕,毫無誠意。以為世界是正被等待救贖的一塊處女地,看來事實並非如此。

  在小說中,我讀到的是比人情緒還要更多情緒糾葛的東西,正逐步向我述說一件極為弔詭,但又無可辯駁的事實。一齣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來回反串的戲劇, 如火如荼地上演著,令人拍案叫絕,是不?更接近一種長征前不安,為之側目,也更叫人捉摸不定。山雨欲來之勢,挾帶著焦慮,頓時雷聲大作,襲捲心靈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