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引用YouTbue~Jonas Brothers - Kids Of The Future
@照片引用~http://www.flickr.com/photos/pg-photography/522926050/
知道現在社會競爭的要命,很多父母早就未雨綢繆替子女選擇一條出國留學之路,以為這樣做就能保證子女未來亨通順利!?將「國外學歷」當成信條來供奉,是否真有利於子女往後發展,恐怕有待商榷。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如何?更何況每個孩子的特質不盡相同,加上身心發展都尚未成熟,竟把孩子推到國外──試問:有誰會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子女?水土不服不說,龐大的開銷與可能染上惡習等問題,實在充滿許多潛在風險。愛子女 理當給他們最好的,可是話過頭來說,讓子女學習的管道何其多,只要父母用心探尋,不會找不到;一昧聽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說法,是無法讓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有可能好的沒學會,壞的就會一籮筐,到時再想調整子女偏差的價值觀,談何容易?
身處異國,最容易發生的大概就是親子關係疏離。子女會自然想到父母只想要子女順利取得學歷,並不關心其生活起居,不知子女作何感想?生活共處的時間已經夠少了,很難讓子女站在父母的立場著想,因為愛無法切身感受,給予再好的師資與環境又有何用呢?文化上的隔閡又是一大問題,如何讓未成年的子女去獨自解決人際關係頻出狀況的問題;在國外可不比國內,語言能力不足應付的小留學生可能在外受人歧視與欺負,有苦無處訴,只好加入不良幫派,到時想要脫身,真的是惡夢一場。
愛是一切教育的總綱。其實,子女在校的各種表現都反映出子女學習狀況, 在表現不是那麼強眼的情況下,不要先否定孩子,先靜心觀察子女的態度為何? 如果以「逃避」問題居多,那可能是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下學習,能進步多少,值得懷疑──為何不多關心子女的交友情況,再設法找出問題癥結。要子女向父母分享心事,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因為不曾給子女這樣的時間,寧可花在工作與私事上,子女當然無法與父母交心。
大人都知道生活需要調劑,更何況是子女──知識的學習多少都會令人產生苦悶與無趣,這是未找出學習的強烈動機所致。何不親自替子女設計簡單易行的彈性學習計畫;凡事講求計畫是不錯的,一方面也能增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父母參與子女的學習,以愛為後盾,想不進步都難)
留學之路不是不可行,只是問了子女的意願沒有?在社會立足除了學歷,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僅以父母自己狹隘又不開明的眼光下如何替子女找出路?競爭力的提升,在於長遠的眼光與平時多方面的涉取新知(環境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如果父母不能適時地培養國際觀,一昧迷信高學歷,這對子女來說是禍不是福。在苦無動機下的學習,就算是名校畢業又如何?很可能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付之闕如,如何在人才濟濟的世界理與人一較長短,那豈不是本末倒置?
「天才」是在父母的肯定下誕生的,而非金錢所能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