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9, 2007

做回亞當【交換日記】




@影片引用YouTube~The Vines - "Winning Days"
@照片引用~http://www.flickr.com/photos/99394293@N00/365520069/

  幾天前,我爸突然在吃飯的時候指著報紙的「求職欄」,眼神無奈的表示,「有什麼工作是我能夠勝任的,我不想變老……」我知道他的情緒一直很不穩定,杞人憂天的性格讓他經常處在焦慮狀態;至今他活得很健康(感謝上帝)只是心裡有些結,一時解不開。以我這個長子的眼光看來,他並不是個很稱職的父親;不過他力求表現的態度讓我激賞!

  為了安撫爸爸,我告訴他,好好享受飯食,其餘的可以待一會兒再談。他總認為要把時間充份利用才甘休,但也造成他不小的困擾,易暴易怒,極度的在人前壓抑自己。擔心他的身體會出毛病,我開始固定為他禱告,求神幫助他如何面對「晚年生活」;即便青春不饒人,依然能喜樂度日。面對高齡與衰老,是爸爸必須學習的功課;由於不善交際,爸爸的好友並不多。當我替爸爸整理房間時才發現,他每天都會抽空在書桌前攤開《聖經》和一疊白紙上騰寫經節,顯然他想要幫助自己「記憶」;但效果不彰。每當家中一有訪客,他總是抓住機會與人分享耶穌,可是口才卻沒有因閱讀與死記使他辯才無礙,老讓訪客漸失耐性,只好藉故告辭,令他十分受傷。曾經在教會裡擔任服事的同工,他那拼命三郎的個性也曾與媽媽意見不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對於家人他嚴厲得像把刀,可是在教友面前他還是一副「好好先生」模樣──知道他不想失了見證──做人極度友善,刻意的保持下也讓他精神承受極大的壓力。

  後來,教會因紛爭迫使他黯然求去,家裡才又恢復昔日平靜,不再因著教會忙不完的事工弄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這段時期的爸爸很落寞,在新的教會裡他變成一名什麼事都不用他衝鋒陷陣的平信徒,只在禮拜天準時到教會參與聚會即可,也不會有教友提出過份的要求讓他疲於奔命,就只是找個好位置聆聽台上牧師證道。媽媽常向我打小報告,說,爸爸會在牧師講道之際不經意地打起瞌睡來,他覺得他不瞭解經文內容;講道本身讓他昏昏欲睡,這一問才知道隔天要去聚會的他,習慣性的晚睡,電視一開就是凌晨三四點,直到聚會時間一到,才被媽媽自床上挖起,心不甘情不願著裝赴會。對他來說,聚會已經成為沉重的負擔,興趣缺缺,而且他對於某位特定的牧師也存有偏見。如果是過去的爸爸,他是基於「責任」,做些他覺得非他不可的決定;然而,也因教會的分工不均與責任歸屬不清,導致爸爸常是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讓他難以發揮恩賜所長,讓許多看似美好的事工胎死腹中。對他來說,教會曾經是他生命的全部,如今他卻因失望而失去服事神的熱忱,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或許,神讓爸爸經歷生命的低潮,也為讓他學習思索:服事神不等同愛神;有時跑的過快,也會帶來破壞,而非建造。

  曾有機會邀爸爸一起禱告和讀經,但他就是不肯,也覺得沒這必要;一家人能一塊分享,那是多麼美的一件事;不過,我並不想勉強他,努力地為爸爸能突破生命的瓶頸禱告。在神面前,爸爸可說是一位過動兒,不曉得安靜與等候對他也是大有助益。透過禱告與讀經,我才意識到爸爸與神的關係並非建在愛的基礎上,而是出於「恐懼」。以為不嚴守教規,就會遭神無情的懲處(斷章取義,尤為嚴重)──爸爸的害怕不是沒有道理──他的童年至青少年時期,祖父就經常用「上帝的話」來責難爸爸的不是,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爸爸對於「上教會」產生排斥感,敢怒不敢言可想而知。長久下來,他處在進退兩難的情境中,以為違背自己的心意做出某些選擇就能使他更親近神、瞭解神,結果並不如他預期。脾氣與情緒愈來愈不受控。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陷,無法盡善盡美,但也是神的美意,使我們都有機會可以努力追尋從神而來的「愛」──這愛關乎生命──永恆是祂命定的福份;在神面前,我們皆是「受造獨特的個體」,可以自由表達,無須隱瞞或逃避:心靈與誠實就能拉近關係,感受神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幫助。祖父錯誤的教導,讓爸爸心裡產生陰影,需要適度的排解,這也是我持續為他禱告的原因所在。

  哥林多後書第三章第十七節:「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裏,那裏就得以自由。」爸爸需要神,更需要從神而來的「感動」,讓他感受信仰不再是脅迫人的手段,而是得以自由與享受生命的過程。對爸爸而言,他的人生才正要起步……。


  箴言第二十四章第十四節:「你心得了智慧,也必覺得如此。你若找著,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