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3, 2008

什麼是「觀念」?【親子圖鑑】

  為了要瞭解許多事,很多孩子都會祭出「為什麼」的絕招,考驗父母的耐性與智力。不管是什麼事,總是止不住孩子們的好奇心,這時的父母就算有通天本領,也會因孩子執意追問之下整個人失了平常該有的親切與笑容,三言兩語打發掉,再不閉口不言,就算說了也言不及義;以孩子僅有的理解能力來說,大人的說詞只會更加混亂,每個字都像是無字天書,難以捉摸。

  孩子的腦袋裡裝的是天馬行空,大人們就不能以既定的事實來討論之,如此一來孩子失了學習的興趣不說,還會來個相應不理,到時沒完沒了的爭論可想而知。「觀念是個教科書」很多父母都愛來這套,以為把「標準答案」灌輸給孩子就能確保萬無一失。其實從錯誤中摸索,是孩子向來的習慣;若一開始就斷了孩子的興致,任誰都無法接受──親身體驗,才是最實在的,也不容易淡忘,這樣的學習效果最佳。孩子的大腦一直在「長大」接受外界的刺激也是最多的,反過來說,父母因工作與現實壓力早就把學習這事給扭曲了,往往用最快的方式取得。 優點是失誤率低;但死板──沒有創造力的學習,就像成衣工場:以量取勝,品質卻不見得是最精良,很多時候敵不過時間的驗證,自然淪為淘汰的下場。孩子是在替未來作準備,不能只停留在現在,甚或過往。

  擔憂孩子不夠聰明的家長,大可放心。他們有全世界最為獨特的自我,從爸媽身上各取一半最優良的基因才能出世,所以他們全身上下的配備,不管是軟硬體,皆是上上之選啊。「學習是本能」也是與世界接軌的觸媒。他們不會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只是目的與動機沒有一定;執行能力最快的時期莫過於幼童,說話經常令人啼笑皆非,舉止也在模仿與搞笑間靈活伸展──觀念本該隨時更新,就像電腦軟體要經常更新,才不至於過時。

  觀念的傳遞,並非只在於更正,平易近人為最。孩子的哭鬧不是沒有道理,他們的喜怒哀樂表現得很直接,大人應明白暫時拿下大人的面俱,與孩子來一場沒有距離的對談,可以是遊戲,或者共同參與某件事都能讓情境變得非常適合於學習?!在無負擔的氛圍中,觀念逐步加深,孩子會自行吸收,不但朗朗上口,也深諳身體力行的重要。總比大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威脅利誘要好得多,省時又省力,儘管試它一試。